加入收藏 | 学院官网
网站首页 > 专业白皮书 > 劳动关系 >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

劳动关系专业课程体系采用“三平台+三模块”构成,“三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三模块”是指专业必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和课外科技活动拓展项目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为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教育平台为掌握劳动关系专业知识的各类课程,涵盖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包含以下8门: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概论、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理论与实务。

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劳动关系专业实训课程,运用理实一体原则,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掌握毕业马上能就业的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综合实训、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社会保险业务综合实训、模拟法庭、劳动争议处理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二)核心课程简介

1.经济学

课程代码

102010214

学分

4

学 时

64

课程简介

经济学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资源的稀缺性、需求与供给、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生产理论、厂商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公共部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状态及宏观经济政策等。

学习目标

通过系统学习经济学一般原理,全面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原理,加深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了解经济学的各种概念原理、分析方法及推导过程;重点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曲线、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与成本的关系、各种市场情况的性质与特点、生产要素、以及各类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熟悉宏观经济中的变量及衡量、经济波动的解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2.管理学

课程代码

102010079

学分

4

学 时

64

课程简介

管理学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成果的边缘性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范畴,系统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的内涵,管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管理环境分析,管理中的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以及管理决策和激励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在不同情景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巧,同时了解国内外管理思想的最新发展动态。具体要求是:正确理解管理的涵义,掌握管理学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理解管理活动的性质、职能和流程;培养对管理活动现象与本质的观察力与分析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管理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和权变思维的能力;培养沟通、协调和领导的基本能力;培养变革与创新的能力。

3.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代码

102010161

学分

3

学 时

48

课程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系统介绍了人力资源的形成、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的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员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创新内容等。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架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作分析、绩效评估、职业生涯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解决企业管理中如何提高员工个体积极性、创造性和人力资源整体竞争优势的有关问题。

4.劳动经济学

课程代码

102010249

学分

3

学 时

48

课程简介

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体系中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学科。本课程系统地讲授劳动力市场的有关经济理论,研究了劳动市场组织、运作和效果,当前和未来劳动市场参与决策以及就业和劳动报酬有关的公共政策,提供有关就业、失业、工资、收入分配等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理论的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劳动经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经济学有一个概括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经济学产生、发展以及当代劳动经济学的最新状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了解和掌握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劳动力市场运行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及考核方法。通过对传统工资理论的总结,分析新经济形势下工资的发展动向;紧密联系实际,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及程序。把学科理论的融入到企业及社会面临的实际劳动经济问题中,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后续劳动关系专业理论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5.劳动关系概论

课程代码

102010405

学分

2

学 时

32

课程简介

劳动关系概论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系统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同时注重将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理论方法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主要内容: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的发展历史与理论、中国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雇主与雇主组织、劳动者、工会、政府、劳动规章制度与员工参与管理等。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对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并具有运用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及方法观察、分析、处理现实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

6.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

课程代码

102010412

学分

3

学 时

48

课程简介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将市场经济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理论与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相结合,分析和介绍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问题,并反映我国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最新发展成果。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中的法律关系、就业促进、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障监察、违反劳动法的责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最终形成能独立运用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劳动合同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各项劳动保障制度的重要法律法规,树立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之法的观念,了解本学科的全貌及内在联系、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常见劳动争议案件的基本技能。强化学生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劳动与社会保障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员工关系管理

课程代码

102010413

学分

2

学 时

32

课程简介

员工关系管理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如何有效处理员工关系为主要内容,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员工关系理论、企业用工形式,人员招、用、预、留,培训与保密、雇员劳动权利保护、纪律管理、离职与人员退出等内容。进而通过良好的员工关系管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应对劳动争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最终形成能独立运用员工关系管理相关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劳动合同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员工关系管理各项技能、方法,包括:了解员工入职、在职、离职环节员工关系管理;了解员工职业通道建设、员工职业发展、企业规章制度、员工福利、员工参与、员工民主管理等内容;掌握员工冲突管理、员工保护管理、员工劳动争议等内容;强化学生员工关系管理的技能掌握与专业知识的运用。

8.劳动争议处理理论与实务

课程代码

102010321

学分

3

学 时

48

课程简介

劳动争议处理理论与实务是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以劳动争议处理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劳动争议的不同类型,内容涉及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争议处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争议处理、工资争议处理、劳动安全卫生争议处理、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争议处理、职业培训争议处理等项目。每个项目均以情境案例为导入来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习目标

学习劳动争议处理理论与实践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争议处理实践的具体情况,学习争议处理的基本制度与基本理论问题。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争议处理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制度,较为深入的了解争议处理的程序,熟悉仲裁的机构设置、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同时能够用仲裁法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劳动关系争议。


新葡的京集团8814 2003-2021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28461号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范湖开发区 邮编:528138    
院长、书记邮箱:qpliang@gzg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