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德学教育 > 工商学子 > 正文

【“我的中国梦”征文】传承传统文化 明辨知行合一

——品读经典《弟子规》

发布日期:【2016-04-1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根据孔子老师的教诲所编出来的日常规范总序——《弟子规》。

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清楚《弟子规》的存在,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把它背熟或者是理解它呢?反正,在这之前,我是不理解的。一直到某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我们去画《弟子规》的插画图,而画这个插画图的前提是必须要理解《弟子规》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看看它到底在说些什么意思,从而编出一些图和人物对话来完成《弟子规》的创作插画。于是,我开始在网络上,书籍上搜索着与《弟子规》相关的资料还有别人也画过的《弟子规》的插画图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弟子规》的插画图其实并不多,每种画《弟子规》的画风的插画都很少,并没有把所有的段的理解绘画出来,只是有一部分而并非全部。可想而知,大部分会用软件或者手绘的人都忽略了中国的经典文学,都沉浸在其他的现代文学或者外国的动漫方面,也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人们对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并不陌生,但就是在行动上少之又少。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我选择《弟子规》的原因。

“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人人都说“孝”,可社会上总是有些人不懂得“孝”。所说的“孝”,就是尊重长辈,孝敬长辈。当听到父母的呼唤的时候要及时回答,当父母有事要交代就要立刻去做,当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就要细细聆听,当我们做错事情就要主动认错。很多人都看过《爸爸去哪儿》,其中,天天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次任务是要保护农场上的鸡蛋,村主任把孩子们请到一间屋子里,屋子里有一窝鸡蛋,并要求天天要保护好它。在这任务中村主任安排一位父亲去进行捣乱,那位负责捣蛋的父亲进来后故意把鸡蛋摔烂了然后就走了。天天很心疼,这时天天的父亲张亮回来了,天天不想说是另外一个叔叔弄烂的,这说明天天的心地是善良的,天天为了保护这位叔叔把责任拦在身上,对着父亲说:“爸爸,我错了,你打我吧。”这一下子我觉得天天是一个很诚实很善良的孩子,他主动的向父亲认错。这更是体现《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点,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是为了我们好的,我们应该细心的聆听。我们做错了事情,被父母责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虚心的接受,不可以强词夺理,跟父母斗嘴,使父母亲生气伤心难过,我们应当知错就改,做个好孩子。

我们不仅要“孝”,还要“谨信”。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努力认真的做好,不能够半途而废,我们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进入了社会,我们都要努力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不然最后会后悔的,不能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就像古人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仅如此,我们也要做到诚信,讲信用,这也是《弟子规》里边所提到的,比如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要以“信”为前提。我记得一件故事,一位外国的银行董事长,不小心他的银行被抢劫了,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通过自己赚钱打工把被盗的钱还给了银行客户。这就是这位银行董事长的诚信,这是他就算花十几年时间都要做的事,这也符合《弟子规》提出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因此,诚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格是否高尚。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泛爱众”。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助合作为目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什么,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要相互爱护。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说的就是,不分种族,人种,宗教信仰,都需要相亲相爱。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就应该不分你我,相互的合作,去维持好这个我们一起共生共存的生命体地球。我们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他们有贵族和百姓之分,老百姓们犯错了,要接受严厉的惩罚,但是贵族只要拿出自己的财力就可以免了惩罚。种族越高活的越轻松,而百姓们越贫穷活的越辛苦。以前,只要有权势,有财势就可以了,是一个不平等也是一个封建的社会。但是现在是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公平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拥有品德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很高,因为大家都是敬重他的德行而不是他的容貌。我们看一个人的好并不是看他的外貌长得怎么样而是看他的内心是否高尚。例如,某一间招聘公司考验应聘者把一个纸团放在地上,一个应聘者看了一眼就走了,第二个应聘者看到了并且蹲下来捡起放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就这三步的动作,最后,这位应聘者被录用了。招聘公司看的不仅仅是你的着装有多么的好,外貌长的多么的好,而是看你的日常行为,你的内心。“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肯定厉害,所以他声望也很多,但人们是因为佩服他们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听他说自己有多么厉害的给自己吹牛。一个人去欣赏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才华,而不是他光说而不做的光吹牛。就如一些经常吹牛的人,常常说大话,又不用功去做,不努力学习,一到紧要关头什么也派不上用场。“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当你用能力去为人们服务的时候不要只顾着自己忽略了别人,只考虑了自己却从来都不付出。就像现在的一些被抓去关的贪官,他们就是因为原本应该自己有能力去为人民服务的,结果自己跑去偷税漏税,欺骗老百姓的纳税钱拿去自己享福而老百姓却受苦才拉去关的。他们只会想到自己的利益却不曾想过别人的苦,这种事情是需要得到惩罚的。“勿谄富,勿娇贫,勿厌故,勿喜新”。我们不要去巴结有钱有势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轻视他们,我们自己也不要喜新厌旧。一些官员为了自己能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去巴结一些有势力官员,看到比自己贫穷的亲戚或者普通人就翻脸不认人,怕自己的地位被看低,这些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最后那些被他们巴结的高官又因为贪污而下台了然后自己也被连累了。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我们对正在忙碌的人,请不要去打扰他。在别人心情不好时候也不要去打扰他增加他们的烦恼。在生活中我们也一样,当我们的好朋友很烦恼的时候,我们也是会尽量的不去打扰他,不去增加他们的烦恼。“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看见别人的短处不要去的揭穿,对于别人的隐私,不能去宣扬他人的过失和缺点。说出事实或许是对的,但是不应该直接不顾对方的感受说出来。“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我们当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专家说过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后就更加努力做你称赞他的事情了。“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对待家中的佣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是很重要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低微的婢女,仆人是不受尊重的,虽然有的大户人家会对待下人很好,但是大多数待下人是很不好的。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而亲仁”。既“亲”又“仁”会给人一种很温馨很和谐的感觉。“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同样是人,但是我们善恶邪正心智高低都是不同的。社会上有很多风气,有好的也有坏的,也容易影响到人。社会风气可以影响到每个人,看一个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背后所在的生活风气是如何的。”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了,大家自然会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没有隐瞒,所以大家才会敬畏他。如果我们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就会使自己进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是一样的,自己身边周围的朋友很爱学习就会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加入学习。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则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只去读书,就算学到了知识,但是不去实践是没用的。“但力行,不学文,仁己见,昧理真”。如果光做不去读书,也是不行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也有读书的方法,眼到,口到,心到。如果读书的时候没有读书的方法,或者只是读了没理解,那么就可能失去读书的意义。“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读书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也不能才开始读一本书没多久又开始去读另外一本书,这样不能定下心来读一本书是不行的,必须把第一本书读完才能读例外一本。“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实际一点,不要去偷懒,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领悟到更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古人云:“不耻下问”。当我们心中有疑惑,我们就要弄明白,我们要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和伙伴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请教老师。“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有时候整洁的房间更有利于我们静下心来去读书。

《弟子规》有很多道理我们都必须懂得、理解的。现在是新的时代,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可以缺少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不仅要知道还要理解,不仅要懂得还要实践。

作者:游雅文

新葡的京集团8814

指导老师:刘英展、郑楚荧

上一条:【“我的中国梦”征文】品读孝道 传承文明


下一条:【“我的中国梦”征文】经典,一场流动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