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德学教育 > 工商学子 > 正文

【“我的中国梦”征文】经典,一场流动的盛宴

发布日期:【2016-04-11】

经典,像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高雅之士,不食人间烟火,加上一些“文雅”之士的万般呵护,人们常常想“一睹其芳容”,却只是一场触不可及的梦。

难道经典真是那么高雅、神秘,竟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步?

那么经典究竟是什么?

大多数人认为,经典是那些深沉得看不懂的大文章、大道理,在众多人之中,大多数普通人是看不懂的,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实际上,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历练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名篇、名著、诗词,无不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是人们精神上的宝贵财富。世世代代仁人志士薪火相传,才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浩瀚书海中寻读经典,打开青黑的竹简、翻阅泛黄的纸页,只为能揭开经典的真面目。随着历史的脉络,附耳倾听历史的字字句句,为我们诉说着那些先哲的智慧,流传的经典,即使经历千年的磨砺,依旧生生不息,惹人无限遐想。

一场经典盛宴,悄然开始流动。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男子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子,使出浑身解数,这份简单的感情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在想象中,一朵朵浪花拍打着思想的沙滩。每一首诗都洋溢着美好的词,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每一首诗都被贯入崇高、圣洁的灵魂,犹如一种灵魂酵母,每一首诗在灵魂酵母的发酵下,变成一首动听的歌,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是为了塑造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诗经》充分展示了经典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汉语和言语歌咏的魅力。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战国的时候,正值历史的大动乱大变革,每个诸侯国都试图称霸。都说一人功成万骨枯,翻开历史的长卷,那个时代战火纷飞,劳苦大众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放眼望去,饿殍千里,伏尸百万,大多苦痛早已不堪成言。而作为后世的我们,对于那段战乱纷飞的历史,只能对卷长叹,唏嘘感叹而已。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是一场重口味的盛宴,那么,人文思想的篇章更像是清淡小吃,格外香。百家争鸣的盛宴,就算留到如今,那也是缕缕余香弥漫。

儒家“仁爱”的人性光芒,道学的空灵境界……无不让人感到神奇美妙。

《道德经》,五千多字,八十一章,却章章锦绣,包罗万象,可谓是旷世奇书。其中涵盖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养生之道等大智慧。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悟出了要以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从“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悟出了只有心平气和,才能不为名利困扰,只有平常心对待,才能不为得失而烦恼,不受进退去留的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一本唐诗,挑灯夜读,清茶半盏;一本宋词,边柳下,清水曲折;一卷摊开,回廊蜿蜒,青石桌上,抚开犹如繁星点点的花瓣。

李白用雄奇瑰丽的诗笔,挥划出了充满激情的山川;王维如梦如幻的诗情,将人们带入诗里的画意;边塞的冷月、大漠的孤烟、长河的落日、江南的温婉……面对着祖国的河山之美,谁能不动心呢?

诗情画意里,也有藏有许多的感慨。或与朋友踏歌而别,或有把酒言欢的快感,或有前路无知己的寂寞,或是亲人倚门的殷殷期盼。透过历史的气息,我们感受到一颗颗热血澎湃的民族心,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伫立在汩罗江边的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锥心之痛……这些情景似乎在眼前一一浮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和读图的时代。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想要看的,于是乎“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不屑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看那些书,真是老土。”仿佛阅读经典,那是遥远的事情,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了。真是这样吗?可是我想说的是,经典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压力,传媒的冲击,人们只能感慨,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充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那么,还有多少人愿意时间花费在这些经典文化中,还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品读经典的独特魅力?身处繁华沉浮时代的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失去古典情怀。进步换来的是退步,本想华丽的转身,无奈优雅的撞墙,面对人生的一次次失败,挫败感愈挫愈强,越来越感到无奈,烦闷不已,不知该如何填充心灵空虚,排遣琐事的烦忧。

1920年,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马致远,皆入其选。1923年,清华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在即,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梁启超开列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同时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可见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传统经典阅读的民族,或许是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所以在新世纪亲近书籍仍然是必需的,阅读经典也是必要的。

朱熹曾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人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体现,传承着中华经典的思想,告诫着人们要修身养性,不要堕入俗流。在社会或者生活上,我们有时会觉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一些基本的尊重和理解,感到疑惑和气愤。今天我们静下心来,从博大精深的经典中品味先贤的思想和情操。当我们读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时候,内心会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怨恨和埋怨。当我们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懂得关爱他人的道理。我们品读经典,就是希望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把经典文化融汇到我们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把我国经典文化的思想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更幸福!只有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树立了正气,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共同促进和谐,才能共同谋求发展!

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却能历久弥新。与畅销书不同,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未必有很多知音,但却能经久不衰,永远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得最多的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而它们对人类就有永久的魅力。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有大智慧在。今天的人们阅读它们,当然不是因为可以在它们那里找到今天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它们总是可以无意间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可见,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们也就不会过时。

在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种问题困扰着我们:将如何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将怎样参与全球竞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继承中华民族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明,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品读经典不失为最佳途径之一。让经典长相伴随左右,在日后,你也许会豁然开朗,但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经典的熏陶,走向人生和世界。

经典,一场流动的盛宴。穿梭于书的海洋,去触碰文字,去读解古今,让思想得到飞跃,让灵魂得到升华,少一些浮躁,多一缕静谧,充分领略经典中的风景独好!这场盛宴,穿越千年而来,值得我们细细地品读,深深地回味。

作者:陈丽朱

新葡的京集团8814

指导老师:奚少敏、林春梅

(注:此文获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15年“我的中国梦”——“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征文比赛优秀奖。)

上一条:【“我的中国梦”征文】传承传统文化 明辨知行合一


下一条:【“我的中国梦”征文】品国学助成长,圆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