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业定位
通信工程专业是伴随着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而建立的。现代通信行业,一直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5G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愿景,使通信技术发展迎来了新契机,从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和对高素质通信人才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前景。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广东省大湾区区域经济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通信行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通信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毕业后能在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网络等领域从事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升级和改造及参与设计、研发新型通信设备等。
3.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8年。授予学位类型:工学学士。本专业学生经过培养和训练后,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
知识要求(A)
A1.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匠精神
A2.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A3.专业基础知识:电子与通信理论基础,具备专业发展的能力
A4.专业知识:信息与通信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
A5.其他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相关知识领域,掌握法律,知识产权,专业经济和项目管理知识等。
能力要求(B):
B1.专业基础能力:能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解决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B2.专业能力: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系统工程中的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和解决方案;
B3.现代工具运用能力:能够针对电子信息系统或通信系统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适合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本专业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B4.通用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B5.其他能力:具备创业创新能力,将本专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实践并在实践中寻求创新和创造。
素质要求(C):
C1.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本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C2.专业素质: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信息通信系统产品生产、设计、研发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信息通信系统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C3.学习与创新素质: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能够正确理解专业相关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通过学习和创新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C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坚定的信息,顽强的意志力,具有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C5. 其他素质:能够就本专业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4.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平台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分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科技活动。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周Ⅰ、社会实践周Ⅱ、劳动教育Ⅰ、劳动教育Ⅱ、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单片机技能训练学期项目、电子电路CAD项目、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
5. 师资队伍
新葡的京集团8814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这支队伍是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通信工程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6.8%;。教师以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学科背景为主。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引领、协调发展、人尽其才的工作原则,着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事师资工作新体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提供师资保障。
6. 教学条件
通信工程专业以学生有效学习和高效发展为标准规划组建实验室,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以突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实验和实践训练两个教学体系并重,以理论教学、创新培养、应用培养三者相结合,以基础性、综合设计性、自主探究性、工程应用性的四层次进阶实验的“一主线,两体系,三结合,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为适应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设施,通过优化整合实验课程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内容,重点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中实验开出率 100%,创新性实验主要体现在课外的开放性实验,实验项目的设计紧跟市场需求,因应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而及时调整。同时也建立了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适应的多元化实验考查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实验室使用面积4000多平方米,设备数2000多台,设备总价值1000多万,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专管专用实验室共16间,承担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等10余门课程,承担了本科生社会实践、创新学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项目,开设数十门实验课程,参与实践的学生每年达到千人以上。
学生毕业实习顶岗实践依托于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企业,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与广州粤嵌网络有限公司,初越网络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实习基地。基地自建立以来紧紧围绕广东省大湾区通信、信息、人工智能行业,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实训基地目前有1个广东省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基本信息等网络化管理,随时可查询实验大纲和项目、实验教学计划、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等信息。2019年实践基地与合作企业建立5G通信实训室,采用现网运营商最先进的5G商用设备构建虚实结合的5G基站建设与维护实训环境,并且配套丰富的教学实训资源,实现项目式教学实训,以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业务场景培养学生基站工程领域规划、操作、设计、管理等技能,计划后期建设能发放等级证书的试点。2021年在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中心,届时整个实训基地将建成集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为一体化的大型新一代信息化实践基地,接纳学院学生在实训中心现场教学,也可用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技能培训,并将实训中心建成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企业实训中心还可以承办相关专业领域的各类技能大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扩大行业影响力,校企双方还可以根据专业技能人才的从业要求开展该领域从业人员的社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7.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
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各类竞赛和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多项活动。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5G知识创新竞赛,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和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多项;参加省、市各类科技竞赛获奖22项,获得国家专利60多项。
8.就业方向
可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