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葡的京集团8814的办学思路和学科专业定位,软件工程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教师教育,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精神,掌握计算机软件分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和工程管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主要措施
(一)积极探索专业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结合广东省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特色明显、目标明确、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及目标。
(二)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对以往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结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倡导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与学的统一,倡导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案例式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2.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每年根据行业企业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注重体现个性特色,在实践教学活动设置中,由原来的20%的学分占比调整到25%,每学年设置至少两周的集中实践教学,专门供软件工程专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使用。
3.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体系包括课程实验,期末实训,毕业实习,创新性实践活动四个部分。
(1)课程实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相应的实训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边学边做,充分掌握相应的技术应用技能;
(2)期末实训--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课程有相应集中实训的教学安排,每个学期都会安排1周时间进行集中实训;
(3)毕业实习--学生需要参加6周的实习(实训),共计6学分;
(4)创新性实践活动--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软件技术应用开发,为周边社会经济和校内师生服务以及每年组织参加的全国及省内各类IT技能大赛,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软件开发技能和工程管理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
4.建构多元高效的实践教学运行平台
(1)建设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基地。
在学院大力支持下,投入470多万元建设软件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中心包括7间专业实验室,1间工作室,为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以及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场所。
(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基地
我们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根据本专业设置和实习实训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了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共赢”的效果。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巩固和拓宽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集中实训教学周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战,采用企业管理模式,由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所有参与实训的学生要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并把自己重新定位为企业员工。形成项目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企业还要求项目组每个人每天必须撰写日报和召开小组会议,让同学们体验到了企业工作氛围。项目的所有阶段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指导老师只提供技术指导。通过集中实训培养了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巩固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企业实战经验。
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开展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以培养学生“六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近三年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曾先后参加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东省赛”、“易唐杯”计算机应用设计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赛等各类比赛并取得优良成绩,其中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东省赛”二等奖1项。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立项,其中1项国家级、1项省级,4项院级,2项软件著作权。
(二)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教师们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培育自己的实践能力,逐步迈入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且将项目指导经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更加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作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与学的统一,从而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讲授方法、传授手段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大大增强了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近三年来承担了省、市、院等各级教科研项目19项、出版教材3部,公开发表教研教改和学术论文64篇,其中EI、SCI收录2篇,北大核心期刊7篇。指导本科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1项,院级2项。教师申请软件著作权9项。团队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工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