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正文

群策群力促成长 集思广益凝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召开集体备课会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发布日期:2023-04-28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稳步推进期中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研室建设与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4月27日上午在三水校区新时代党员讲习所召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备课会。备课会由教研室主任江振刚主持,本学期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全体教师参会。

教研室主任江振刚首先介绍了本次备课会的主要内容,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工作计划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江主任强调,本次备课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性融入“纲要”课教学,要扎实推进,不能流于形式,使之成为常态化教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马院老师应具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立足新时代的鲜活实践,在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奠定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备课会

随后,鄂虹副教授、范国增副教授和孙新澎教授一一进行了课程章节内容的授课内容解析与经验分享。鄂虹副教授强调要厘清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的区别,明确纲要课作为思政课核心课程之一的目标宗旨,有的放矢展开针对性教学,专注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此外,她对2023版新教材第六章重难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深度剖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全民性和国际性。

鄂虹教授进行示范课

范国增副教授在分享第七章、第八章内容时,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为突破口,阐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他还提出“教学中心思想”、“教学着力点”、“教学方法”与“教学靶子”的授课逻辑,通过案例的方式导入课程,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思考与兴趣参与课堂,提升课堂理论性与趣味性。

范国增教授进行示范课

孙新澎教授对第九章、第十章内容做了宏观的解读。他强调,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同时,他认为要充分运用新教材。多看经典著作,与学生保持充分的沟通交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孙新彭教授进行示范课

在理论探讨环节,王麒老师围绕学科建设与课程内容,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代特征、历史事件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参会教师合影

参会教师一致认为,此次备课会扩展了视野,深化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此次备课会的举办也体现了马院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马院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为新葡的京集团8814检测站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熊娟江振刚谭丽婷摄影:熊娟)

上一条:集体备课凝智慧 共同研讨促教学

下一条:马院教师在佛山市第三届精品“大思政课”(慕课)大赛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