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校节水型高校创建工作,人事处组织员工利用国庆节假期,前往旱情较为严重的农村地区开展实地调研。2022年6月以来,中南地区遭遇大旱情,江西鄱阳湖水位创下71年来新低,在2022年9月跌破7.11米,湖南省等地也是自6月以来就没有形成有效降水,导致人畜饮水困难。在海拔较高的农村地区,现在出现了用车辆送水,一次送2吨水需要200元,极大地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图1.因为极端旱情,中小型水库的水位下降明显

图2.上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运动时间兴修的水利设施--红旗渠,年久失修,布满杂草

图3.因连续旱情,小水塘已经快干涸见底

图4.久旱无雨,海拔位置较高的小水塘已经彻底干枯

图5.村口的池塘已经干涸,和远处的洒水车形成鲜明对照
从这次调研来看,天灾是造成缺水的主要原因,这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像巴基斯坦遭遇严重水灾,但我国长江中下游却遭遇极端旱情,对比反差强烈。
另一方面,未雨绸缪,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也是缓解旱情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绝大部分都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兴修的(见上图2“红旗渠”),距离现在已有60余年,年久失修,未能充分发挥旱涝时期的调剂作用。
通过本次调研,让教职工充分理解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建设节水型高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随时保持节水习惯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