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富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底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在历史这条长河中,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原本应该更加美好的社会却因为一些人遗失了我们优秀的道德传统,遗失了先祖留下来的文明,使得我们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诚信的缺失、道德的下滑这一系列的社会病态让人们对整治社会腐败的呼声日益高涨。
《礼记·大学》里面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只有先端正思想,然后才能自我完善,接着是整顿家庭,再安定国家,国家繁荣了天下才能平定。在如今的社会下,不说平天下,如果不能正心、修身,如何实现中国梦。这是儒家思想的信条,他们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而我们身为当代大学生,虽不用平定天下,却肩负着比平天下更为重的使命,那就是复兴中华民族。然而实际上,说的多,做的却不多。可有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是积极而达观的态度,一个是大气无私的人生理想,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并且经久不衰。
然而当代的人们并不重视华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明,很多人并不熟知,有些人甚至是根本不了解。我们大学生在培养自身修养的时候,就应该多了解传统,并且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阅读经典就不失为一个了解、继承、传统的好途径。我们应该力求从经典之中汲取营养,用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只有个人素质和修养提高了,才能知荣辱、扬正气、促和谐。阅读经典也像是和先人同行,在阅读中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这会让你被先人那睿智的思想而照亮,而不免感叹起古人的睿智,也让人信服。
中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博大而精深。一些人摒弃传统文化,可是传统文化中并非只有糟粕,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摒弃,去剔除,而应该在剔除糟粕的同时取其精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含丰富矿产的大山深深的根植于中国这片厚土之上。那一部部先人留下的著作、典籍,一册册的宝贵篇章,一首首的诗、词、曲、赋,犹如群星般那样璀璨,吸人眼球。犹如中华民族在这片星空下,不断生长,生生不息,并在生存下继承和创造着中华文明。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这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一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文明史时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接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其潜在的力量“征服”全世界。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下,不但要吸收其他国家的文明精华,创新成我国的文化,还要在这文明的河流里,保持自我,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不被湮没。
而今,莫言摘下了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这之中不仅仅是与他自身的努力离不开,也与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及滋养心灵的经典著作离不开关系。在现社会下,品读经典,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还记得周恩来总理所说过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已崛起,正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而奋进。这盛世,如您所愿,吾辈更当自强不息。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籍的时代下,当浅显阅历充斥着社会时,不少人都不再去阅读那经典。这让我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是否你就在眼前,而我们却不自知。在如今社会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作品。大家都觉得,中华五千年留下的作品,晦涩难懂。也许是受国外的快餐文化所影响,现在的人都不爱看著作,而是愿意看那些浅阅读。可我觉得,经典就想一坛酒只有经过时间的发酵才会有让人为之倾倒的魅力;经典又像一盏茶,只有经过热水的磨砺才能散发阵阵清香,正是因为经典如此的沁人心脾我们才更应该学会如何去品读经典。而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既是品味经典,那就要将自己投入于经典之中,一部经典著作放在你的眼前,那么你就不能像阅读小说那般,一扫而过,读完之后就只知时间、地点、人物。这样如何叫“品”?这样的“品”未免太过粗俗浅陋,这不叫“品”这该叫阅读。“品”经典作品绝不是这样的,既然是“品”,那就该一字一句的慢慢的咀嚼,这样才能了解中华五千年来的博大精深。只有细细的品味,并将自己融入经典之中,让自己和“大师”来个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大师”才会让你对他进行剖析,才会对你推心置腹,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文学经典的魅力。不然,那只不过是厚一点的小说罢了。既不能细细品味,那其文化的厚实感又岂能令你有感悟和体会?
既然要读,那必然要读懂。经典作品是经历了几千年时光的洗礼,经历了许多烽火硝烟,一点点沉淀下来的。我们不能因为不理解文化的厚实感,而抛弃那些经典文化,转而去阅读些所谓的“言情小说”等快餐文化。那些作品对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益处,反而会侵蚀我们的内心,让人变得“空虚”。既然读不懂,那我们就需要多做功课了,例如学会“知人论世”,学会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从作者的时代出发,这样那些作品就会如同放电影般一幕幕的在脑海里播放。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那些遗留在历史里的喜怒哀乐。要知道我们是一个拥有四大发明的国家,要知道我们不缺经典著作,只是缺少了那些能够品味经典的人们。而我们这些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担起着重任,不能让它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华文化洗尽铅华,从而屹立世界中,成为一条真正的东方巨龙。
我们现在该做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传承我们的经典文化。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抗日战争的时代早已结束。当我们在沾沾自喜之时,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而大洋彼岸这边的我们却丢下了多少好的瑰宝。可笑的是,多少好的中华文化竟不是我们传播出去的。不论怎样我们都离不开读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下太多的优秀传统了,我们快要迷失在全球一体化之中了。
“正德厚生,励志修能”这八个字包含了学校对我们多少期望和培养。学校培养我们成材,不仅是让我们有生存之力,更是为了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学校这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应该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这样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候。
我们应该以报国为己任,报国方式有许多。可前提是你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空有一腔热血,却什么都不自知,这有何用?报国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你满身心的付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的时候都说,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等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不见了才去弘扬啊!那样,我们还剩下什么?中华之崛起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些新兴的力量,需要我们为国家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读书。我们有那么多先人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现在我们不能只安逸的生活在当下,而是应当自我反省。打天下难,守江山更难,我们这一辈肩负的使命比我们所想的更加重。吾辈,必当自强!
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别的,而是精神文明的追求。社会上有太多事都在反映着我们思想道德的下滑。华夏儿女,你们是龙的子女啊,我们不能再沉睡了!民族崛起需要我们。那么多前辈禅精竭虑,为的是中华盛世这颗明珠璀璨发亮。我们要爱我们的民族,那是我们强大自信的来源。吾辈定将奋勉,不负崛起之任!
虽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泱泱中华,威武雄壮。可民族应当自省啊!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吾辈必当勤勉读书,崛起中华!
作者:廖怡
新葡的京集团8814
指导老师:钱静雯、林春梅
(注:此文获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15年“我的中国梦”——“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