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德学教育 > 学工动态 > 正文

历史的轮回 人生的感悟

——中国远征军黄埔老兵耿荫龙话峥嵘岁月

发布日期:【2013-05-23】

为切实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4月26日下午,参加中国远征军的黄埔老兵、现97岁高龄的耿荫龙老先生作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视野”讲坛第21讲,为三百多名师生代表举办了《历史的轮回 人生的感悟》人生价值探讨报告会。

宣传海报

一同前来的还有耿老先生的二儿子耿嘉陵老师及其家人。由于耿老先生苏南和四川口音方话难于听懂,讲座过程中由耿嘉陵老师进行辅助讲解。讲座由叶萌萌老师主持,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处处长黄鹏致欢迎辞。

耿老先生神采奕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随着耿老先生声情并茂的讲解,同学们仿佛一同被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战争年代。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失利后,沪、杭、宁及家乡相继沦陷,耿荫龙先生胸怀救国大志,满腔热血参加了抗日自卫团;正值国家社稷用人之际,他又毅然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耿荫龙投身于保卫滇缅公路的远征军中—远赴缅甸抢运战略物资,他和他的战友们临危受命奔赴缅甸仰光,驾驶满载军用物资的卡车,沿着崎岖、狭窄的滇缅公路向中缅边界的腊戌前进。滇缅公路当时是中国唯一与国际连通的陆路生命通道,由于公路刚开通路况非常差,加上日本人处心积虑地要把滇缅公路切断,进而断绝中国的战略物资供应,加大了对滇缅公路全线的狂轰滥炸。耿荫龙和他的战友夜行昼伏,有的战友就牺牲在敌机的轰炸下或山崖中。滇缅公路的生死运输、翻越野人山的战略撤退异常艰难、惨烈、悲壮。恶劣气候环境让耿老至今记忆犹新;气侯炎热,亚热带原始雨林中终日不见太阳,瘴气弥漫且多雨,宿营频遭毒蛇、蚊虫、蚂蟥攻击,霍乱病横行,自然环境的恶劣使许多战友倒下。面临着日本法西斯和自然界的生死考验,耿荫龙和他的战友们凭着黄埔军校培养的过硬军事素养、技能及坚强的意志最终完成了任务。其后,耿荫龙前往印度,三次飞越死亡之线—鸵峰航线辗转印度参与了组建战车营、训练坦克及卡车运输兵、打通中印公路等军事工作。耿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一棵大树就可能是一个碉堡,随时都要面对日军的狙击手,面对死亡。残酷的战争环境令许多不适应丛林生存作战、施工的战友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能生存下来很是幸运。”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和战友们用生命与鲜血铸成的中印公路为日后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耿老介绍,黄埔军校与中国远征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和极深的渊源。在中国远征军的将士中至少有100多位团级以上的军官出身黄埔军校,此外还有大量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担任中下级军官。从上至下,黄埔军人全面地参与了中国远征军中缅、印战场作战,是中国远征军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壮丽的抗战英雄史诗。

解放初耿荫龙因熟悉汽车构造及修理,派他任驻厂军代表负责汽车整修技术工作。1954年转业安排到西康省雅安汽车运输公司筹建修理厂。1958年底又调往四川省西昌汽车运输公司筹建汽车修理厂,一直担任技术管理工作,期间多次参与全国、省汽车运用技术规范(红皮书)的编辑修订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耿荫龙先生一生精忠报国,满腔爱国、救国、敬业之心,但由于特殊岁月和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质疑,甚至受尽磨难。是金子总会发光,历史的回归,社会的进步,2011年耿老终于恢复了军队转业干部待遇,补发抗战胜利纪念章,耄耋之年获得了迟来的荣耀。这数十年来的磨难非但没有使耿老先生心生怨恨,反而让他更加乐观向上、处事淡然,“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同学)活下来就是幸运的,没有什么后悔和怨气”, 耿老如是说。在场师生无不为耿老先生乐观豁达的精神所震撼,无不为他淡泊名利的心境深深折服。

在讲座中,97岁高龄的耿老先生回忆起自已的黄埔情结与远征军时期的艰苦征战生活,历历在目、情绪激昂;谈到当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更是感慨万分、情绪激动。谈到钓鱼岛、南海主权,耿老慷慨激昂、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在主权问题上决不退让。在二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耿老畅所欲言就自已年轻时的亲身体会与青年学生的责任等话题做了独到的讲解与诠释。

在讲座中,耿老先生用自已的亲身感受讲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才能民强”。希望青年学子抓紧大好时光,潜心学业,实干兴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同学们纷纷表示保家卫国的接力棒已从革命先驱们的手上转交到了我们手中,如今我们不仅担负着保卫祖国建设国家的重任,还要担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使命。祖国欣欣向荣、国富民强,如此才能不辜负革命先驱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的今天!

耿老先生与师生代表合影留念

此次讲座反响热烈,现场师生热情高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耿荫龙老先生及耿嘉陵老师提问。通过这次讲座,让青年学子们认识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担当,明白了当代大学生所要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们也意识到:只有不断历练打磨提高自己,方能体现自身价值,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陈佳倩、段丹 摄影:李晓凤、欧阳文怡

上一条:三水校区举行“读书成就梦想”活动


下一条:捕光捉影 让瞬间永恒——学术视野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