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4月1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我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桑志芹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贾晓明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主任李焰教授等数十多名心理学前辈做专题报告。
林崇德教授在8日上午致会议开幕词,就我国高校心理工作发展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教育教学问题做了重点解读。开幕后,俞国良教授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编制研究”专题报告,重点解读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俞国良教授是《指导纲要》编制研究负责人,他从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保障、组织实施等六个方面对纲要进行了深入解读,重点提到高校心理工作要遵循“突出分类指导、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平台、优化教育教学”24字方针。俞国良教授提到纲要的编制有着大量的前期工作,从文献搜索到调研,再到实地考察,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桑志芹教授做《大学生生活生涯发展规划与心理发展》专题报告。桑志芹教授提到大学生长在校期间重点要处理的一个关系问题是“爱的关系”,爱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从恋爱到恋爱性行为,再到爱的分手都是个体学习的过程,并用“择其所爱,爱其所择”来深刻阐释了恋爱和婚姻的关系。同时强调要重视“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三观教育,生活的不容易不等于生命的不易。贾晓明教授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考》,强调课程基调很重要,从文化角度来阐释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视角独特,让我对中国文化和心理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更提到了现实疗法,强调承担个人责任,解决问题,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通道。李焰教授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特色及挑战》主题分享,她提出心理健康工作应该以发展任务为导向,而非问题导向。我们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发展任务,而不是重点解决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维护校园稳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更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优秀大学生。李教授也重点讲述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30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心理学发展任重而道远。首都师范大学赵军燕教授做“《刚要》框架下的课程体系”报告,她提到要用学生的原话深入浅出地解释心理学原理,在分享环节要注意以分享的态度进行总结。施刚教授在《互动体验式教学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主题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提倡在教学过程中的正向激励,通过点评放大学生积极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最后是赵军燕等专家教授的主题说课活动,涉及到生命教育、人际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情绪调适等心理健康主题。所有专家说课都注重了课堂体验给学生带来的直接感受,好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
与会专家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任课教师花心思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互动等体验式教学,呼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视野,盘活校外教育资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各高校使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有明确的规定,应整合多方力量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固本强基。
我院教师代表参加此次教学研讨会,加深了对文件《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前沿,同时学习了其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新葡的京集团8814检测站《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大会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目前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正相匹配,我院心理健康教学将以此为契机,推动课程更好发展,为建设优秀基层教研室和省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