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外语学院商务英语教研室在外语楼103教室举行公开课,《中国文化概要》课程组的刘仲良老师为大家带来“中国文学”专题课程。整个课程紧凑有序,主题明确,刘老师先后回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文学?中国文学的特征是什么?学习文学的意义何在?他在课堂上展示了卓越的教学风采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课程获得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参加听课的老师有外语学院王天枝副院长、商务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及部分学生。此次活动由商务英语教研室主任周正秀老师主持。
公开课分两个环节:40分钟课堂展示和30分钟课后点评讨论。这堂公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形而上的文学概念,了解中国文学的特征,领悟文学的价值。课程从复习“文化”的内涵开始,让学生了解“文学”的来源。随后,刘老师通过一段小视频,让学生领略文字的力量,进而引入“文学”的概念。接着,刘老师利用词典释义,结合视频中的要点,将文学跟文献分离,从内层的哲学层面、表层的语言学层面和外层的文化层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学”的意蕴。然后,刘老师利用课堂练习,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史,进而提出诗歌是中国文学最大的特征,并从体裁、语言和文学的构成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论述,让同学们理解了中国文学的本质。最后,刘老师利用《长安三万里》片段,升华了主题——只要诗在,长安就在,中国就在!

公开课结束后,王天枝副院长对刘仲良老师的公开课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他在新技术应用和与学生互动等方面展现出色,整节课紧扣主题,探讨了文学的含义,中国文学的特征,以及学习文学的意义。她为青年教师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深挖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二要扎实备课,丰富课堂的厚度;三要紧跟时代,利用好现有的技术。

黄涛老师向刘仲良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诗歌翻译之后,是否还有原来的魅力?如何去欣赏翻译后的中国诗歌?刘仲良老师引用歌德的名言:“诗歌就是翻译之后丢掉的东西。”他认为,中国诗歌不可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中国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体裁。周正秀老师认为刘仲良老师表现出了许多值得称赞的优点,如视频选择完美结合主题,视频嵌入使课堂内容更加立体化,同时也希望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邓云轩老师和张昊天老师指出,刘仲良老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课堂阵地交给学生,教师当好导演。

商务英语教研室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为展示和发掘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公开课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新葡的京集团8814检测站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接下来,我院将继续开展各类教学、教研交流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