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纪学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引导广大思政与党建工作者赓续历史文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7月7日至10日,新葡的京集团8814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辉教授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赴四川省开展“赓续历史文脉,筑牢思想防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寻迹伟人,筑牢坚定理想信念之基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精神,增强党性教育,7月7日,工作室一行人首站来到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在纪念展厅正中央,塑立着一尊毛主席铜像,“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金光闪闪。1958年,毛主席来到郫县红光合作社,翻开了红光社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工作室成员深深感受到先辈们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展现出的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

在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前合影
追随毛主席的脚步,实践团成员第二站参观了郫都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郫都区是一片富有光荣历史革命传统的热土,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展示了部分原郫县籍烈士及为郫县解放而牺牲的烈士事迹。成员们被革命先烈英勇牺牲的精神所打动,更加深刻理解了民族解放的来之不易。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时代重任。

在郫都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前合影
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三站——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上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作为天府之国的“水龙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都江堰是“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体悟“深淘滩,低作堰”治水六字诀的绝妙之处;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感受面对水患,先民们不屈服的人文精神。
二、世纪逐梦,深入探索古蜀文明奥秘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一年后,实践团成员第四站来到三星堆博物馆,共赴穿越千年的邀约,近距离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和价值。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巨大的城墙、丰富的青铜祭祀器物,勾勒出古蜀国的模样。青铜神树、大黄金面具、两米六的大立人,令我们为之震撼。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名师工作室成员与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新葡的京集团8814)部分教师在三星堆博物馆前合影
坚持探索的执着,团队成员第五站抵达金沙遗址。金沙遗址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无数的金饰,成堆的象牙,精致的青铜器,“太阳神鸟”金饰在展厅当中最显眼的展台上缓缓转动。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找寻来路的桥梁,是我们开展思政工作的生动教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这一刻,我们得以窥见漫长岁月里,部落如何壮大为国家,我们的祖先如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三、铭记历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在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参观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先后了解了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关键事件、革命运动过程及其影响。保路同志军起义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孙中山曾这样评价保路运动,“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这场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可替代的汗马功劳。矗立在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它见证了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一次伟大运动,证明了四川人民的不屈脊梁。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讲述红色经典故事,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自觉缅怀、纪念、尊崇先烈,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在保路死事纪念馆内合影
四川之行,以天府文化铸魂,赓续历史文脉,汲古壮今。张辉名师工作室成员收获满满,增强了对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探索古蜀文明,被多元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勿忘历史,缅怀先烈,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定将不负党和人民,传承优秀文化,砥砺前行,用红色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高校教育事业中贡献积极力量。(张辉名师工作室通讯员:丁兰、张晓微 视频制作:周健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