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教学 > 实践成果 > 正文

走近虎门锁钥 重温历史烟云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花都校区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发布日期:2021-10-26 】

【本网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新葡的京集团8814检测站“扬德学”“促五进”平台,推进学生“进社会”,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10月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花都校区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由王麒、孟琳、李雨、李志敏、施蒙和刘羽6位老师带领花都校区140余名学生代表赴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和威远炮台旧址进行参观学习。范金良教授对本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参与和指导。

师生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合影

国破山河辱,销烟铸铁魂。上午,师生们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鸦片战争博物馆,展览馆陈设了大量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物,再现了林则徐禁烟前的中西世界,诉说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同学们在展厅前流连忘返,惊叹于广州十三行昔日的繁华,震撼于虎门海战中西力量对比之悬殊,扼腕于清政府的腐败,也钦佩于忠勇无畏的抗英先烈。炮台神韵的门楼、抗英群雕、林则徐铜像、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抗英大炮等,仿佛带领人穿越到一百八十年前,一起见证山河破碎背后中国人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下午,师生们来到珠江畔的海战博物馆和威远炮台旧址进行参观。在海战博物馆里,大家仔细参观,神情肃穆,深刻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惨痛教训。威远炮台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威远岛临江最险要处,与诸多炮台构成了广东立体的海防防御体系。然而,这条“南方海上长城”在敌人的船坚炮利下不堪一击。在威远炮台旧址中,一条条战壕、一个个弹坑、一座座大炮诉说着中华民族一段心酸的历史,那里曾经上演了一个个英勇抗争、不惧牺牲的故事。遥看巍峨耸立的虎门大桥,今天的中国确实强大起来了,同学们不禁心潮澎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落后就会挨打,他们更应当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学好本领,做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先锋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师生参观海战博物馆合影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从此国家蒙辱、民族蒙难、文明蒙尘,但是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最终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赢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忆往昔,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一百年的苦难辉煌,却仍是风华正茂。铭记历史不仅是缅怀先烈,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本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了广大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积极践行学校“德学”教育思想和“五进”教育实践活动,让思政课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增强了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实效。(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刘羽 谭丽婷 摄影:孟琳)

上一条:追寻红色革命足迹,传承百年建党精神

下一条:探访红色教育基地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