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正文

同心协力备课程,解疑答惑谋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召开主题教研会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发布日期:2022-06-25 】

【本网讯】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研室建设与课程建设,6月23日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腾讯会议开展了一场线上以“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本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江振刚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成员参与。

教研室主任江振刚首先强调了期末考试资料整理的重要性,指出一定要按照学校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期末资料的提交。随后,他对于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加强教研室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教研室资料(制度、成员、教研室活动、教研室成果等)整理与汇总,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开展丰富的教研室活动,正确发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强化课程建设,他提出三点想法:第一,筹划开展专题教学;第二,纲要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第三,充分运用课程教辅材料资源。随后,围绕如何进行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各位老师各抒己见,现场讨论气氛甚好。

教授代表依次发言并分享经验。课程负责人王海燕教授指出教研室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应配备足够的人员;思政课教师要严守课堂纪律,讲授要注重把握尺度;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有待落实推进。鄂虹副教授则分享了纲要课程建设的经验,建议在课程讲授中灵活使用“三个结合”:近现代史与历史评论相结合;近现代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近现代史与地方史相结合。孙力副教授认为纲要课开设专题授课和使用教辅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注意对新中国史的把握,讲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前与之后的历史衔接,讲清楚改革开放前历史与改革开放后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青年教师在听了教授的发言后,深受启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鄂虹副教授阐述的“三个相结合”,汪凡家博士以俄乌战争为例向大家分析与展示了授课过程中如何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他认为,我们要关注“地缘政治、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中国与世界历史的融合”这三个角度,为课程授课增加知识的广度、厚度与深度。王麒老师则分享了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广东地方史料,讲述广东故事的做法,同时对于纲要课程与概论课程重复部分内容的把握提出了探讨的意见。刘于亮老师对于线上课程开展提出自己的看法。郝新媛老师则主张纲要课程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成果应该多样化。李叶子老师提出了目前学生对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纲要课教研室开展的研讨活动,老师们均表示受益匪浅,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纲要课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江振刚,谭丽婷摄影:江振刚)

上一条:总结工作提质量,擘画蓝图指方向

下一条:教学竞赛展风采 以赛促教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