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https://mp.weixin.qq.com/s/OmCEUTLMp07bOTcBd3wjsw
陈伟,新葡的京集团8814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人才库专家、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专班(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梅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兴宁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入站专家等,2024年1月曾获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我喜爱的优秀特派员”,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技艺代代相传承,客家腊味启新章
政协、校企、村户协同联动,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之路

图1 坪洋湖四大家鱼养殖后丰收捕捞的情景
2024年1月12日,省农技协人才库专家陈伟副教授第三次抵达坪洋湖公司,携同企业负责人杨伟斌等人,对淡水养殖“四大家鱼”进行了技术指导,并深入传授腊味鱼的传统制作技艺。同时,他积极走进村庄,向老一辈请教交流腊味鱼的制作方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提升腊味鱼的制作技艺与食品安全水平。
据村里现年85岁的老人杨海泉回忆,从他记事起,周边几个村庄就一直保持着制作腊味鱼的传统。在革命时期,腊味鱼更是红军战士们与老百姓共同制作的革命美食之一。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战士们经常在这里品尝用温泉水烫制的水漉菜和晒干的腊鱼,而在重大节日时,偶尔才能品尝到美味的客家娘酒糟鱼。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人口向城市迁移等因素,制作腊味鱼的人越来越少,这一传统美食几乎已经消失不见了。

图2 陈伟副教授亲自指导并动手参与制作的天然晒制客家腊味鱼
“陈伟副教授曾与我进行过友好交流,我深感他提出的思路和规划极具前瞻性。大家普遍认为,腊味鱼的传统制作是我们客家人独特饮食习惯和口味的体现,从原料到成品,都体现了天然与美味。我们选取的原料来自坪洋一带的山水生态水域,而鱼的制作技艺更是一代代从中原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在陈伟副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期望这一产业能够得到更多重视,进而得到发展,最终成为我们乡村的一张独特名片。陈伟副教授不仅在周末亲自从广州来到兴宁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研究,还经常通过微信群进行线上指导。他的创新思维、务实精神和进取态度,让我深感敬佩,每次他的调研和指导都让我们对发展乡村经济充满信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杨海泉说道。大东村支书陈伟东高兴地说:“陈伟副教授的到来和他的工作,让我们对困境中的乡村经济看到了更好的希望和方向。”
针对坪洋湖公司当前所面临的痛点,陈伟副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他凭借之前在帮扶兴宁叶南渔村发展漉菜产业时积累的经验,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前期科技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计划。在该计划中,陈伟特派员倡导采用“轻骑兵”+“特派员”的组合服务模式,通过政协、校企、村户等多方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他强调,要遵循农业创业规律,深入挖掘当地鱼米土特产的潜力,并充分利用坪洋湖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禀赋资源。
同时,陈伟副教授还提出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发展具有客家特色的腊味产业。他认为,通过差异化发展策略,不仅能够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还能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一计划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陈伟特派员对坪洋湖公司发展的用心与关怀,也为当地乡村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坪洋湖公司的痛点将得到有效解决,乡村经济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3陈伟副教授亲自指导并动手参与制作的客家腊味酒糟鱼
活动寄语
自2024年1月起,广东省农技协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号召,启动了一系列“科技专家上山下乡”活动。活动旨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带到田间地头,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活动得到了人才库众多专家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全省各地,与农民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技术。
为了充分记录和宣传这些专家的工作事迹,传递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实践经验,广东省农技协特别组建了一支采编团队,深入一线,收集材料,制作专题报道和宣传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科技专家们在田间地头的工作瞬间,以及他们为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相信,这些报道不仅能够激发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也能够提升农民朋友们的科技素养和生产能力,推动广东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这也是我们广东省农技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富裕作出的一份努力和贡献。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科技与乡村的美丽邂逅,共同见证科技力量如何助力乡村焕发新生!
采 编:广东省农技协陈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