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学院工商管理系将课程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相互融合,提出党建引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一引领、二主体、三结合”课堂内外教学模式,简称“123模式”。工商管理系学子积极参与工商管理系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深入乡村进行社会实践,走乡村基层,访问抗战老兵,该活动大大鼓舞青年大学生的活力和士气,更加坚定信念,立志报国,锻炼和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科学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及核心竞争能力,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传递出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当下更需要坚定信念,研究疫情后的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在允许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条件下,工商管理系组织开展暑期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4月计划筹备组建师生小组,到7月确定时间、地点、人员和课程思政社会实践规划。前期通过远程培训,进行了社会实践规划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大教育问题,努力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相互融合、立德树人理念与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实践将融合、专业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由于疫情原因,为了激活大学生践行学院“德学·五进”,在工商管理系组织下,通过线上大力宣传,鼓励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加入到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从100多名的报名学生中精心挑选了7名同学,组成了“德学五进”雏鹰青年创新实践团队。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分为两大板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第一板块主要进行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指导,第二板块主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活动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123模式”:即一个引领“党建引领”,二个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乡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寻找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项目;走访抗战英雄传承红色基因了解红色历史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立德,在亲身参与中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
雏鹰展翅,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启程
在开展乡村振兴与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指导老师准备了一系列的安排,比如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师生学习与实践场所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食住行的安排等。最终敲定在工商管理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兴宁市叶南渔村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为期20天(2020年7月24日——8月12日期间)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

7月24日,七位学生陆续平安抵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叶南渔村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开启本次活动。当晚,由校内指导老师、校外指导老师以及两位企业经理共同主持启动大会和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教育,进一步阐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同时分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同时告诫青年大学生要学会把握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契合度,要明白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执行能力,学习如何融入团队,学习如何对他人观点进行评判、协调思维间冲突,学习如何将“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在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

党建引领,制定乡村振兴实践制度
7月25日上午,在企业党建办公室,校外指导老师邬经理向团队介绍了叶南渔村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从中了解到叶南渔村是一家重视高质量发展、诚实信用的企业,“立足初心,放眼未来,逐步发展”的企业文化符合当下乡村振兴发展要求,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该企业每年寒暑假会接纳一批学生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做法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培养人才的恒心与社会责任感的榜样。会后,实践团队开始着手于内部制度建设,共同探讨和制定团队实践制度要求,一起为团队的健康成长制定人性化制度化的保障计划,其中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要求放在制度第一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主导,商讨乡村振兴项目任务
7月26日下午,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共同商讨项目实践内容,经过反复甄选,确立了本次社会实践项目任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当地农民生产致富为目标。以项目乡村振兴思路,实践团队开始着手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对项目的开发进行初步的探讨,发挥各自专业知识和技能,旨在寻找解决项目痛点问题的方案。企业导师表示对本次乡村振兴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充满信心,肯定了雏鹰青年创新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的价值。

紧接着,指导老师亲自部署学习与工作任务,根据党建引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提出要学生们每天坚持学习英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息。123模式运用在本次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中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有利于鼓励学生在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中怀有梦想、勇于践行、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生主体,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7月27日,实践团队主动对企业党建办公室内外区域进行卫生清扫,共同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实践团队成员制定项目思路设计方案框架与任务分配的工作,其他成员认真获取有效信息后讨论提出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框架。历时四天,实践团队完成阶段性实践任务,每位成员阐述观点并进行成果汇报,整体思路清晰,研究成果展示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效益。指导老师对成果总结进行指导,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兴宁市叶塘镇扶贫办主任亲临指导,对本次开展的乡村振兴扶贫项目表示支持。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项目小组深入参观了项目研究对象——传统漉菜从制作到包装的所有工序,结合数天的观察结果和前期文献查阅的知识,团队发现当地传统的生产包装过程耗时耗力,每个生产环节标准由人工测量,存在系统性误差。当地农民为了降低销售成本,就近在温泉水接口直接浸泡蔬菜,捞起后直接拿去市场进行贸易,制法与卫生很难保证食用安全。调查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细节和需要创新的地方,实践团队做好观察记录,指导老师帮助实践团队分析细节问题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实践团队对创新性研究缺乏一定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创新型工匠精神
8月4日上午,经过充分调查之后,指导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制作工艺设备模型,进一步提升动手能力和加深对工艺流程的了解。实践团队初次尝试失败,明白了理论与实践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随后指导老师亲自示范工艺模型的制作,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示范下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通过协同合作,在耐心打磨中完成制作任务。证实了实践是一门将理论不断批判创新的过程,才能运用好做到更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批评中不断进步。

校园内外结合,走访基层,参观国家级示范企业
7月29日,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东富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学习创新创业精神。企业行政经理向团队介绍了企业历年的研究成果与公司发展情况,该公司董事长分享了创业经历和创业感悟,阐述过程中多次提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企业家创业精神,令人心生敬佩,终生受益,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创业思政课。

校园内外结合,走访基层,学习国家粮食改革历史
7月30日,有幸邀请到叶塘镇粮食局巫主任为实践团队讲述国家粮食的改革史,分享地方的储粮布局,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质基础以及统购统销政策在1953年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然性,让同学们懂得现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先辈们双手辛勤的产物。

校园内外结合,走访基层,了解中小微企业现状
7月30日,参观金灵财税咨询有限公司,了解中小微企业生存困境以及就业创业现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项目小组共同前往金灵财税咨询有限公司,聆听肖总的创业经历,学习企业家精神。在交流过程中,肖总提到,今年面对严峻地就业压力和企业生存压力,不得不再次提到创新创业,个人就业专业技能是基础,企业创业转型升级创新是关键。就毕业后目标方向问题留给同学们更多地思考与选择,应当把握乡村振兴主题,做好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校园内外结合,走访基层,参观鸿嘉蓝莓嘉宝果实验基地
8月3日,参观种植生产加工一体化园区基地,师生共同构思自动化加工设备。炎热的酷暑并未阻挡小组成员的探索之心。由指导老师带队参观鸿嘉蓝莓嘉宝果实验基地,了解蓝莓嘉宝果种植环境以及加工生产流程。参观过程中指导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产业园内的种植设备与农作物生长知识,并提到蓝莓的具有保护眼睛、增强免疫力和减缓衰老等功效。园区内包括种植、生产、加工一体化试验基地,令同学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对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有了创新研究方向。

校园内外结合,与联通公司携手项目合作
8月4日下午,在企业党建办公室,乡村振兴扶贫项目合作伙伴——联通公司,其专家团队与课程思政实践项目团队交流汇报项目。会议上,联通公司团队在听取项目小组汇报项目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建议,随后双方进一步探讨研究创新项目的营销模式,达成了携手合作开拓多元化发展渠道的意向,共同为乡村振兴扶贫产品的成功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校园内外结合,看望百岁抗战英雄
8月5日,看望百岁抗战老英雄,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发展乡村振兴扶贫项目。指导老师、粮食局巫主任和实践小组一同前往看望抗战老兵——李载渊老英雄,李老英雄是当地最后一位百岁抗战英雄,103岁高龄仍坚持每日读书看报,心系着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和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向同学们展示出“容颜易老,此心永恒”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实践团队与李老英雄面对面交流想法,希望能传承红色基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责任担当。当听完这次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整体思路及愿景后,李老英雄激动地为本次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题词,同时对指导老师个人和新葡的京集团8814学子们寄予厚望,希望年轻人能为教育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线上线下结合,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实践
8月12日,本次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完美收官,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家长们探讨交流实践培养模式。学生家长对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表示高度地赞赏,对企业导师作为企业家的胸怀深表赞叹,同时对本次社会实践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结语:励志乡村振兴,践行课程思政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不仅仅是对“德行五进”教育思想的实践,也是当代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的重要实践。在这20天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里,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企业家交流创新创业想法,在实践过程中研究了当地客家精神与企业党建融合创新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学习到优秀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见识到企业产业园种植加工一体化的先进设施、锻炼到知行合一和工匠精神的意志、认识到课程思政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力作用。
此外,实践团队一边实地考察一边寻找机会整合资源,持续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充分体验了一个创业项目孵化的所有过程,了解到创业需要“大胆设想,根植群众,回报社会”。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在走访基层中,团队充分见识了当前我国乡村的发展现状、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现状、人才就业与创业现状,体会到粤东地区的浓厚的客家人文情怀,学习到客家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工商管理系)